位置 > 首页 > 句子 >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日期:2022-12-03 00:00:00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

3、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4、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5、农业集体化运动

6、弊端:

7、评价:*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8、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9、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10、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11、古代*重大科技成就

12、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1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

14、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15、*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16、*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17、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18、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19、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0、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1、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22、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23、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

24、商代出现*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25、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26、城邦殖民

27、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28、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2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30、公元前5世纪:

31、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2、影响:

3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

3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35、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36、主要内容:

37、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8、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二、《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39、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篇8

  (一)爱琴文明

40、“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1)

——初中化学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3、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4、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5、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6、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7、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8、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9、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1、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13、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14、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同时注意不是可燃性气体点燃混合就会发生爆炸,必须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才会爆炸)。

15、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16、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17、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点燃=CO2

18、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19、蜡烛一吹即灭是因为冷空气使蜡烛温度下降至其着火点以下,用扇扇炉火越来越旺是因为提供了足够的氧气,增加的煤与氧气接触的面积。

20、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21、淡黄色固体:硫磺

22、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2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24、黄绿色气体:氯气

25、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27、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28、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29、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30、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31、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32、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36、铁锈:(fe2o3)

37、氯化钠(nacl):食盐

38、氧化钙(cao):生石灰

39、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40、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2)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3、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4、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5、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7、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8、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9、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缀术》

10、汉字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1、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2、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答:兴办私学,广收学生,主张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重视道德教育,希望学生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13、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14、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同盟会(*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颁布《临时约法》。

15、失败标志:*就任*临时大总统

16、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发动战争。

17、、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 年 1 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8、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9、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20、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21、抗美援朝的意义:

22、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4、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25、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第一次实现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26、简述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答:a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夺去王侯爵位和封地,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推行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注意选拔人才。b把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c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工具。在长安设立太学,主要培养官吏。d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安定北部边境。

2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29、、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发展*家处于不利地位;对*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0、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更加巩固,也大大*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3)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归纳 30句菁华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乐音三要素:

3、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5、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6、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7、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8、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9、二力*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0、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1、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1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13、连通器两侧液面相*的条件:

14、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5、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6、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7、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18、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19、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20、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2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2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24、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25、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26、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

27、计算电功率公式:P=UI=I2R=U2/R(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28、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29、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30、“220V100W”求该灯泡的R和I0?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4)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50句菁华

1、半径

2、密度

3、收集装置的选用应考虑:

4、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8、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9、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10、硫与*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11、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2、由于Fe3+和S2—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Fe2S3不存在?

13、羧酸:在分子里烃基跟羧基直接相连接的有机化合物叫做羧酸。一元羧酸的通式:R—COOH,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CnH2nO2。

14、羧酸的分类:按羧基的数目: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根据分子里的烃基是否饱和: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按烃基不同:脂肪酸、芳香酸;按C原子数目:低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

15、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较普遍,羧酸既存在同类的同分异构体,也存在羧酸与酯的同分异构体。

16、酯的物理性质: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酯的密度一般比水小,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1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18、掌握一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五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最简式)、六方程(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19、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

20、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是极性分子。

21、金属氧化物一般为碱性氧化物,但一些高价金属的氧化物反而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CrO3等反而属于酸性氧物,2KOH+Mn2O7==2KMnO4+H2O。

22、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一定是稳定结构。

23、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

24、分子间力一定含在分子晶体内,其余晶体一定不存在分子间力(除石墨外)。

25、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ⅠA族元素,如Cr、ⅠB族元素等。

26、ⅠA族元素不一定是碱金属元素,还有氢元素。

27、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是8个电子,但He原子为2个电子。

28、优先放电原理电解电解质水溶液时,阳极放电顺序为:活泼金属阳极(Au、Pt除外)>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阴极:Ag+>Hg2+>Fe3+>Cu2+>H+>b2+>Sn2+>Fe2+>Zn2+>Al3+>Mg2+>Na+>Ca2+>K+。

29、优先氧化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还原性物质,则加入一种氧化剂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如还原性:S2->I->Fe2+>Br->Cl-,在同时含以上离子的溶液中通入Cl2按以上顺序依次被氧化。

30、优先挥发原理当蒸发沸点不同的物质的混合物时:低沸点的物质优先挥发(有时亦可形成共沸物)。将100克36%的盐酸蒸发掉10克水后关于盐酸浓度变小,因为HCl的沸点比水低,当水被蒸发时,HCl已蒸发掉了。石油的分馏,先挥发出来的是沸点最低的汽油,其次是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31、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那么A的转化率不一定降低。对于有多种反应物参加反应的可逆反应,增加A的量,A的转化率一定降低;但对于反应:2NO2(气)==N2O4(气)当它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若增大NO2的浓度时,因体系内压强增大,从而时*衡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及*衡向右移动。那么此时NO2的转化率不是减小,而是增大了。

3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33、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2-、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34、由于Fe3+和S2-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Fe2S3不存在?

35、在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可得亚硫酸钠与次氯酸?

36、含有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37、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则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

38、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39、羧酸的分类:按羧基的数目: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根据分子里的烃基是否饱和: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按烃基不同:脂肪酸、芳香酸;按C原子数目:低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

40、酯的结构特征:酯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酯的特征结构是-COO-,羧酸酯的一般通式为RCOOR′由饱和一元醇和饱和一元酸酯化反应得到的酯,可以用通式CmH2m+1COOCnH2n+1(或CnH2nO2)表示。与饱和一元羧酸为同分异构体。

41、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42、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43、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44、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4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46、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47、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48、盐类的水解

49、有机物的燃烧

50、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5)

——中考必考物理知识点整理 40句菁华

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物理原理】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理原理】根据*面镜成像的规律,*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一个巴掌拍不响【物理原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物理原理】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5、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物理原理】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6、千里眼,顺风耳【物理原理】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现在,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7、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8、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桌面垂直放置。

10、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1、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2、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13、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14、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15、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

16、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7、体温计使用前要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18、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19、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冰变为水)。

20、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21、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22、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23、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24、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25、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26、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7、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28、"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29、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30、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1、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32、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33、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3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36、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37、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38、为了节约电话线路的使用效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1891年出现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它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

39、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40、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3108m/s,电磁波的速度,等于波长和频率f的乘积:c=f单位分别是m/s(米每秒)、m(米)、Hz(赫兹);频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6)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考知识点 40句菁华

1、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3、透镜

4、温度计

5、电路相应概念

6、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7、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8、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9、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10、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11、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12、乐音与噪声:

13、声的利用:

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15、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16、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17、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18、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19、实践记忆法:如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

20、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1、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22、光线

23、两种反射现象

24、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25、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6、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7、1光的反射

28、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9、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10(米/秒)

30、光年:是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

31、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32、漫反射:*行光线射到粗糙表面时,反射光线不再*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33、*面镜成像:*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面镜是对称的。

34、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发现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归纳为空气中的折射角或入射角最大)。入射角越小,折射角也越小;入射角减小为0时,折射角也为0(光线不偏折)

35、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玻璃的折射本领比水强。

36、光的折射实例:

37、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3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3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40、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式中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7)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4、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规律和等量关系:

5、*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6、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密铺.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用6个这样的三角形就可以组合起来镶嵌成一个*面.

7、定义: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9、绝对值:

10、性质:

11、对称性:*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12、有理数(rationalnumber):正整数、负整数、0、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13、相反数(oppositenumber):绝对值相等,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4、绝对值(absolutevalue)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由绝对值的定义可得:|a-b|表示数轴上a点到b点的距离。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5、倒数

1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7、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8、*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行。

19、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0、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1、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2、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3、多边形的分类:分为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面多边形,凹多边形又称空间多边形。多边形还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24、*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2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26、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27、相反数:

28、2.1三角形的内角

29、3.1多边形

30、3.2多边形的内角和

31、相反数

32、绝对值 |a|0.

33、乘法

34、科学记数法:

35、1 正数与负数

36、2 有理数

37、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38、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9、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0、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8)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30句菁华

1、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鸭绿江和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中间位东北*原。5、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只有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东北三省纬度较高,农作物一年一熟。在春秋季节,经常受寒潮影响,易发低温冻害。

3、东北三省是新*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工业的摇篮”。

4、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这里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5、国家和地区分布最多的大洲:亚洲,非洲,欧洲。

6、国家和地区分布最少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7、大洋洲在大洋中。南极洲没有国家和地区。

8、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9、*一贯主张“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共处,*等互利”的五项原则。

10、发展*家主要出售石油,矿石,木材,橡胶等,赚到的钱少。

11、全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0多个国家。

12、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前六位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

13、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洋的西岸。

1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1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1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1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19、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0、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1、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22、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聚,小聚居的特点。

23、台风:夏秋季节

24、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普遍认可风成说。

25、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黄土高原基本地貌景观的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三种。

26、一般来说,地面坡度越大,坡面越长,降水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地面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

27、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28、近年来,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是土壤肥力下降,并淤塞了河道、水库、湖泊,加剧了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29、人类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30、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方千米);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 | 句子 | 文案 | 成语 | 文案| 句子|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 | 合同范本 | 工作报告 | 活动策划鄂ICP备2022017863号-1